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扶贫日里话扶贫 | 织密网 兜牢底 让困难群众共享高水平全面小康成果
来源:社会救助处   发布日期:2020-10-17 10:45   访问量:

今天是全国第7个“扶贫日”

也是第28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今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

今天

就让小编带您一起了解

苏州民政扶贫路上的那些事

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最后一道“安全网”。我市社会救助工作始终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方针,构筑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托底保障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织密“安全网”

不断创新社会救助工作机制

创新“低保边缘”救助机制。着眼解决“因病致贫”问题,2004年率先探索建立低保边缘救助机制,率先在全国开展实质性的单人保救助工作,将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2倍以内的因病致贫家庭纳入政府救助范围,享受生活、医疗、住房等救助。救助病种由起初4类扩大至目前23类,有效解决了这部分对象医疗后顾之忧。

创新“就业成本”扣减机制。2017年出台《关于给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就业人员扣减部分就业成本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我市低保对象就业救助制度,降低低保人员因就业带来的交通、就餐、通信等成本,减轻部分低保人员的就业顾虑,鼓励低保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通过劳动实现自我解困。

创新“一户一档一策”帮扶机制。2017年创新建立一户一档一策精准帮扶机制,将精准扶贫思路引入社会救助,对全市3.55万户6.07万名低收入困难群众开展入户访谈,摸清困难群众底数;搭建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有机衔接的困难群众帮扶综合信息平台,针对性开展个性化帮扶。

创新“一表一书”服务机制。2019年率先在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中部署启用电子证照查询平台,引入居民身份证、居住证、户口簿等7类电子证照和个人社保电子证明,明确电子证照作为办理救助服务事项依据,推动构建更为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救助服务体系。

创新“社会力量”介入机制。2019年出台《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参与主体,放宽参与内容,制定保障措施,引导、动员社会力量精准高效、规范有序参与我市社会救助工作,通过资源互补、项目互补、方式互补,推动实现政府救助与社会力量参与紧密衔接。

牢牢“兜住底”

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

建立完善的救助政策体系。先后出台《社会救助实施办法》《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关于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意见》《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因病致贫家庭帮扶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做好生活困难家庭重病重残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框架。

                           

建立分层分类救助机制。享受生活救助的对象中,区分特困人员、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边缘重病困难对象、无业重度残疾人员、突发困难对象5层;低保对象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单身、少数民族、重病等11类,救助标准增加2050%不等,重病对象享受低保标准120%全额救助,有效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

不断提高救助水平。1996年在全省率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1年实现城乡并轨,2014年实行大市范围同一标准,城乡低保标准由起初每人每月180元、100元,2020年统一提高至1045元,持续保持全省最高。

不断拓展救助范围。20173月出台《特困人员认定办法》,拓展特困人员保障范围,将二无人员纳入保障范围;20186月出台《因病致贫支出型家庭生活救助实施办法》,破解因病致贫难题,确保因病致贫家庭基本生活不因医疗问题受影响;20196月出台《关于做好生活困难家庭重病重残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加大重病重残单人保政策落实力度;9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救助力度,鼓励多方救助、多级救助、多渠道帮扶,尽力减轻急难家庭生活压力。

2014年以来,全市社会救助各类支出130.7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20余万人次。2018年以来,全市134家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项目144个,投入资金2736万元,参与人员7100余人,受益贫困人员10.8万人;其中73个社会组织投入外地精准扶贫帮困项目中。

聚焦“精准难”

不断提升社会救助精准能力

解决“认定难”。建立苏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搭建分类别、跨部门、部省市多层次的信息化核对平台,覆盖10个部门、43家金融机构,依授权开展收入、财产等个人信息查询比对和综合评估,核对项目超过23个,最大程度避免漏保错保等情况发生。

解决“管理难”。连续三年把社会救助专项治理纳入年度重点工作,明确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治理重点,重点核实因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的“漏救”、制度不落实出现的“备案不到位”、入户调查不全导致核验不到位、资金管理不力等问题。

解决“阳光难”。2017年开发社会救助信息查询和公众监督平台,对外提供所有特困、低保人员名单。2019年开发新功能,开放按姓名查找按地区查找两种监督渠道,并设置一键举报,广泛接受社会监督,高效回应群众诉求。

解决“对接难”。建立慈善供需对接制度,以发布、推广、对接慈善项目为核心,整合政府机关、爱心企业、慈善组织、普通百姓等各方慈善力量,实现公益慈善需求和资源的精准对接,有效帮扶弱势群体。全市梳理慈善需求项目67个,对接落实慈善项目53个。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