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2021年度全市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创新创优成果出炉
来源:苏州市民政局   发布日期:2022-04-27 09:48   访问量:



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借鉴,以更多创新创优成果提升苏州“六大民政”建设成色,为苏州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五站融合”打造综合性社工服务平台(太仓市民政局)

 太仓市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五站融合”建设理念,高标准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实现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行新模式,共计82名社工驻站开展专业服务。太仓市制定了江苏省首个县域基层社工站(室)建设地方标准,率先探索“将党组织建在站上”,创新研发太仓社会工作服务管理信息平台,社工站通过接收市级社会工作服务指导中心服务派单和社区社工室服务需求传送,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社工站实现了“急难愁盼”响应、服务资源整合、居民需求关怀、开展专业赋能、特殊群体服务等“五大功能”,建成集前哨站、枢纽站、便利站、加油站和舒心站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工服务平台,极大提升了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筑垒设网”加强社会组织党的纪律监督 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常熟市民政局)

为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2020年以来,常熟市民政局联合纪检监察部门探索开展社会组织党的纪律监督工作,“筑垒设网”营造社会组织发展良好生态。

 开展社会组织“体检”,区分不同类型,通过单独组建、行业联建、区域共建,分层分类设立党的纪律监督组织,实现168家有党组织的社会组织纪律监督全覆盖。在2家社会组织党委中成立纪委并设纪委书记,在113家社会组织党总支(党支部)和53家社会组织联合党组织中设纪检委员,夯实监督人员力量。梳理确定职责清单、制度清单、负面清单,推动社会组织党的纪律监督工作规范化开展。


3.深化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设(姑苏区民政和卫生健康局)

 2021年,姑苏区修订出台《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优秀人才激励保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待遇保障机制、能力提升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

转向校内延伸。姑苏区与苏州技师学院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社工,共有72名学生进入姑苏区各社区进行跟岗实习,不断提升社工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落实经济待遇。对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的,职业津贴标准提高到600元、1200元。对13名获得苏州市社区治理带头人或所在社区获得先锋社区称号的社区书记,上浮20%的标准加大激励,发放补助近46万。提高综合、提优、专项、深耕等4项社工补助标准,在原有基础上上浮10%的标准。

强化关心关爱。健全谈心谈话、离岗欢送等机制,区级层面给予94名社工13.11万的困难补助。累计从优秀社区书记中选任副科职干部8名,面向社工招录公务员67名,多措并举拓展优秀社工职业发展空间。


4.构建“一站多点”社区养老片区运营模式(吴江区民政局)

 2021年,吴江区创新发展社区养老“一站多点”片区运营模式,全面提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

更新“社区养老”理念。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覆盖人群,将“9064”养老服务格局中90%的居家养老人群和6%的社区养老人群定位为社区养老服务对象,以需求为导向开展项目对接。

推动“片区运营”管理创新。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吴江区社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吴江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级划分和星级评价标准(试行)》,选址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或日间照料中心为中心站点,将其他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划分形成39个社区养老运营片区,引入社会力量,实现社会化运营全覆盖。

推动“多位一体”服务创新。深度融合“行政引导+市场运营+社会志愿力量参与”,全面拓展站内管理与上门服务的“两位一体”模式。持续推动各类社区养老设施标准化建设,使社区养老设施站点既是老年人服务的站点,又是各类民生服务驿站,为群众提供规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社区服务。


5.打造“邻里港湾”新型城乡社区综合服务模式(张家港市民政局)

 张家港市“邻里港湾”新型城乡社区综合服务模式以满足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以社区用房功能空间布置提档升级为着力点,促进社区阵地功能建设、工作者队伍建设、社会资源整合等多重工作机制的整合完善,全面推进社区治理的提质增效。

 2021年,张家港市共打造完成45个试点点位,总投入8000余万元。2022年,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计划新增点位21个。点位设置体现“5+X”功能标准,腾出更多为民服务及群众休闲活动空间,有效整合条线资源、链接社会资源,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化、多元化、专业化、优质化的社区服务,同时立足村(居)民议事协商特色优势,发动居民群众参与,让社区成为群众“走得进、留得住”的居民之家。


6.“四全目标”引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融合发展(昆山市民政局)

 2021年3月,昆山市人民政府转发《昆山市促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实施办法》,提出未来5年梯次递进的改革奋斗目标。该项工作目前取得了以下阶段性成效:

高位推进实现规范化康复驿站全域覆盖。召开全市精障社区康复服务工作推进会和交流现场会。目前,已建成11家功能完备的康复驿站。

社会化改革分类分层渐进实现全员康复。制定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采购指引,引导区镇采购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

生理-心理-社会综融性社工助推社会融入,内容包括入户服务、康复驿站、社区支持和倡导、家庭社会工作。

“1+3+N”项目运营模式创设全维支持,通过政府支持、机构协作、社会参与、专家督导,实现精障社区康复服务项目内的团队协作。


7.场景驱动数据赋能 “知社区平台”为社区治理“创新局”(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

 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打造跨部门、多层级共享的“知社区平台”,着力提升社区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引入新工具,实现减负增效。集成GIS地图、OCR智能识别、短信助手、移动端“扫楼助手”等信息化支撑工具,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提升服务效能。

引入新模式,推动多元联动。推进基层民主自治、五社联动、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全程闭环管理,搭建“社会组织服务供需信息对接平台”,推动“五社”力量互联互动互促。

引入新机制,注重数据赋能。共享各局办业务数据,联合基层多元主体力量实践“信息化+大数据+铁脚板”数据更新机制,汇聚形成完整鲜活的“基层社区治理数据资源库”,为精细管理、精准服务锻铸“最硬内核”。


8.创新“1+6”共同体打造社区慈善治理新模式(苏州高新区社会事业局)

苏州高新区于2020年设立“社区慈善基金”,探索出“社区企业捐、居民筹、基金会管理”等一体化社区基金运营新模式。社区慈善基金的设立,有效链接了各种资源、优化内外部治理机制,通过基层社工站,对慈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运作,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及影响力增强的效果。 目前,高新区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21个,募集慈善资金208.66万元,其中狮山商务创新区12个社区已实现全覆盖。“社区慈善基金”资金量虽小,但操作灵活又贴近居民需求,受到社区居委会和居民广泛好评。自去年以来,社区慈善基金撬动了多方力量参与社区困难群体关爱、妇女儿童、社区建设、退役军人服务等,共解决了近60个小急难问题,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和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9.以“小协商”撬动“大治理”(相城区民政局)

 相城区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协商破题社会治理新路径,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为目标,以“五个一”建设为抓手,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问题导向,协商于民、协商为民,不断建立健全基层协商民主体制机制,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助力建设活力包容美丽幸福新相城。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努力,目前全区141个村(社区)均已建立民主协商平台,涌现出“顶峰议事会”“板凳夜话”“庭院声声”“华芬议彩”“巷邻议事荟”等一系列协商品牌,形成了“民主参与全程化、协商机制联动化、协商事项系统化、基层治理效能化”的基层民主协商议事格局,解决了社区治理、小区停车、垃圾分类、环境治理等大小200多件民生“关键小事”,把民生改善的实事、社区治理的难事“商量着办”,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喜事、好事实事,稳妥处理了一系列难事急事,为提升我区城乡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推进社区协商议事的案例和相关报道先后登上了《中国社区报》《中国社会报》等媒体版面。

10.以首家“小改造”撬动首批婚俗“大改革”(吴中区民政局)

 吴中区坚持把婚俗改革工作纳入社会治理格局,多渠道、多维度构建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婚俗文化,全力推进婚俗改革纵深发展。作为江苏省首批婚俗改革实验区,吴中区利用原婚姻登记大厅场地实行硬件“二合一式”改造,活动“二合一式”联办。设立苏州市首家“婚俗文化展示区”,布置花轿、喜堂、洞房等场景,再现中国古代传统婚俗文化。把原有敞开式领证窗口改为半开放式隔断,设置独立登记室,有效保护当事人隐私。重新装饰墙面,为每桩婚姻增添浪漫和神圣元素。开展“新风送喜姻缘吴中”婚俗改革主题活动,委聘婚俗改革顾问和婚俗改革宣传员,举行集体颁证仪式,发出“树新风除陋习婚事新办”倡议,举办婚前辅导讲座,在新人领证的同时传递婚嫁新风尚,润物细无声地推进婚俗改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