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共绘基层善治画卷
来源:中国社会报   发布日期:2025-04-30 17:36   访问量:

在长三角腹地,一场基层善治的生动实践正如火如荼进行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智慧火花与江南文化的温润底色交相辉映,谱写出江苏苏州基层善治的新篇章。近年来,苏州市民政局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提出的“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慈善基因融入社区,创新社区慈善发展方式,汇聚社区慈善爱心力量,丰富社区慈善服务内容,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慈善力量。

小基金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社区安装了晾衣架,解决了我们长期晾衣不便的问题。”苏州市虎丘区狮山横塘街道石湖社区居民王先生说。

王先生所居住的石湖山水居小区安置用房没有晾晒阳台,居民晾晒大件衣物、被褥等很不方便。为此,石湖社区红菱基金出资,在小区内安装了15组晾衣架,位置由社区和居民共同商定,在提升居民生活配套设施的同时,优化小区环境。2023年,石湖社区立足实际,在原有社区基金的基础上推出红菱基金,通过河道红菱种植、红菱知识科普、爱心义卖等活动,线上线下筹资,推动社区基金“蓄水池”扩容升级,为社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近年来,苏州市大力培育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厚植社区慈善基金发展沃土。苏州市民政局先后出台《关于推动设立“社区慈善基金”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推动发展“社区慈善基金”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多个政策文件,推动慈善力量融入基层社会治理。2024年9月,作为慈善法修改后全国第一部慈善领域的地方法规——《苏州市慈善促进条例》实施,该条例提出,鼓励发展城乡社区慈善事业,发展社区慈善组织,设立社区慈善基金,引导群众、社区组织、单位参与慈善活动。在这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指引下,苏州市小而美、惠而实的社区慈善基金不断涌现,不仅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激活了基层治理一池春水。狮山横塘街道创新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基金使用机制,成立了江苏省首家街道层级的社区发展基金会——狮山街道社区发展基金会。成立以来,该基金会共支出482万元,启动“社区治理站”“扶危济困营”“圆梦助学社”“能力研修院”“志愿孵化坊”五大公益品牌,创立“有‘益’思集市”“晋邻善治园”“我们在乎你的公益微梦想”等系列项目,有效破解社区治理中的“小急难”问题。如今,苏州市虎丘区6个街道全部成立社区慈善基金会,为社区发展注入澎湃力量。全市97个乡镇(街道)2215个村(社区)设立了社区慈善基金,筹集善款超5亿元,营造了“人人慈善为人人”的浓厚氛围。

科技赋能塑造社区善治“生态圈”

今年年初,昆山市的汪女士突发疾病,急需就医,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凑不够医疗费,便向所在社区求助。社区紧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从社区慈善基金中支出3000元给予救助,同时帮助汪女士在昆山市慈善总会信息化平台提交救助申请。不到两天时间,昆山市慈善总会就在线上完成救助审核手续,将救助金转到了汪女士的账户,解了她的燃眉之急。昆山市慈善总会开发数字慈善信息化平台后,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2024年,昆山市慈善总会立足社区慈善发展实际,按照“有方案、有核算、有项目、有成果、有公开”的“五有”标准,打造透明、高效、规范的社区慈善基金运行机制,建立集慈善项目、资金使用、信息公开等为一体的信息化数字平台。昆山市慈善总会会长张月林介绍,平台构建了与多部门和单位的合作通道,如与银行系统直连,实现资金实时到账;与税务系统联通,实现捐赠票据开具自动化;与电信部门合作,及时为困难群众推送业务处理短信提醒。云平台织就暖心网,科技赋能促成“指尖善举”。在苏州,科技正改变和塑造社区善治新生态。为进一步畅通社区慈善参与社会救助渠道,苏州市在“救助通”综合帮扶平台嵌入困难群众“微心愿”模块,引导乡镇(街道)社区慈善基金,主动认领辖区困难群众“微心愿”,让慈善“救”在身边。

将“善资源”汇聚成家门口的“幸福网”

常熟市琴川街道兴隆社区的徐亚萍是一名手工织物爱好者,也是该社区“解忧毛线铺”的发起人。她向社区居民传授编织经验,让大家在编织中增强沟通,建立睦邻关系。编织的作品通过爱心义卖、线上销售、共建单位定向购买等方式,为社区慈善基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解忧毛线铺”以兴趣驱动的模式,让社区善资源释放大效能,推动兴隆社区慈善基金实现从0到1的跨越。有了“解忧毛线铺”的经验,兴隆社区又相继打造“解忧+”便民服务站,设立解忧蔬果铺、解忧茶话铺、解忧缝补铺、解忧修理铺等。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兵希街道广志社区推动“商业向善”,凝聚居民爱心。社区居民张某自买了新能源车后,便为回家后汽车充电问题发愁。2024年年初,他看到社区的停车场新安装了充电桩。更让他惊喜的是,这些充电桩的电价比市场价便宜20%。张某了解获悉,原来是社区引进昆山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的“善电”公益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项目,充电桩的收入在扣除运营成本后,全部纳入广志社区慈善基金,用于帮扶社区困难群众。“充一次电,不仅自己受益,也为身边人献了一份爱心。”张某表示,这种创新又接地气的慈善方式特别有意义。从凝聚能工巧匠、志愿者到利用闲置场地资源推动“商业向善”,苏州市社区慈善发展形态各异、形式不一,但都从群众关心期盼的细微处入手,将“善资源”汇聚成家门口的“幸福网”。

慈善空间变身随手行善的“大舞台”

张家港市南丰镇建农村二组22号门口,挂着一块“和芳居”牌子,村里的老年人经常聚在这里读书看报、做烘焙、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村里的李奶奶说:“这里让我们有了生活圈子,丰富了晚年生活。”

建农村是一个散居型农村社区,老年人口有上千人,占村里总人口的1/3以上。为更好满足老年人日间生活照料、餐饮休息、健康指导、文化娱乐等需求,2022年,该村在张家港市永联为民基金会、永联惠民服务中心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和芳居,内设邻里会客厅、民俗手工室、农家书屋、银发餐桌以及综合活动室等,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健、文体娱乐、助餐助浴、信息咨询等服务,实现农村老人“不离乡土不离家”的养老愿望。苏州市依托慈善基金会,不断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慈善空间”“慈善实体”,让慈善文化、公益项目在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在苏州工业园区,慈善植造社契合白塘植物园场景,以植物为主题、慈善为纽带,打造了一个融合慈善项目展示、慈善活动开展、慈善文化传播的“慈善实体”,让慈善看得见、易参与。在这里,社区居民可以通过食物分享驿站奉献爱心,孩子们可以通过捐赠图书获得捐赠证书。为进一步做优做强慈善载体,丰富社区慈善的服务功能和服务形式,2022年,苏州市启动“慈善空间”“慈善实体”认定工作。目前,全市已认定“慈善实体”79个、“慈善空间”862个。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苏州市社区慈善事业发展聚焦群众所需、统筹各方资源,汇聚爱心力量、发挥各自优势,绘制了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基层善治画卷。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