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基层动态
我们的救助故事:来自苏州吴江基层社会救助工作者的分享
来源:中国民政   发布日期:2025-04-23 15:42   访问量:

吴江,坐落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地带,面积12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4万。这里产业基础扎实,是江苏省民营经济的“领头羊”,地区综合实力常年稳居全国前列。2024年,赛迪百强区榜单,吴江位列全国第八,经济实力可见一斑。

然而,地方经济的繁荣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在我们身边,仍有许多困难群众需要帮助。比如,一些孤寡老人,他们年老体弱、无人照顾;一些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家庭的温暖,常常陷入迷茫;还有一些残疾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与身体伤残之间挣扎,难以找到生活的方向。对于社救工作,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的服务载体在哪里?服务的人员在哪里?保障的资金从何而来?救助工作该如何实施?让每一个困顿的心灵得到慰藉,让每一个急需援手的人感受到力量,让每一份脆弱都能找到依靠,这些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现有民政资源的梳理,我们发现日间照料中心、儿童关爱之家、精神康复驿站等硬件条件成熟,同时,吴江还活跃着许多社会组织、社工团队和志愿者队伍,此外,吴江的慈善氛围浓厚,资源完全可以共享。

基于这些实际条件,我们借力借势,充分整合资源,适度扩充队伍,合理完善救助机制,建设基层社救驿站,构建起了“1+N”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新体系,即在镇(街道)成立一个社救驿站,在村(社区)成立N个社会救助服务点,目前已建成11个社救驿站,21个村(社区)服务点。

10岁的小陈,生活在一个令人揪心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离异,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改嫁,她与爷爷、父亲一起生活。家里脏乱不堪,小陈甚至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卧室。单亲家庭的压抑氛围让她的性格越发内向,沉默寡言,几乎不与外人交流。她的成长环境让人心疼,也让人担忧。

社救驿站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小陈的情况后,迅速行动,为她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他们筹集了2万多元资金,为她家改造了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粉刷了墙面,让原本破旧的家焕然一新。志愿者们送来了空调、台灯、衣服、床上用品和书籍。小陈终于有了一个独立、温馨的卧室。

但这只是开始。驿站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持续深入小陈的家庭,与她的监护人交流,指导她整理家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邀请小陈参加驿站的活动,帮助她与同伴交往,打开心扉。在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小陈的性格有了明显的改变,她开始对未来生活有了憧憬,脸上也多了笑容。

社救驿站始终秉持“传递政策、信息核查、资源链接、矛盾调解、精准帮扶”的五大功能定位,为像小陈这样的困难对象提供全方位、精准化、有温度的综合救助服务,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帮助,让一个个困境中的家庭重燃希望。

社救驿站的建立,离不开政策、阵地、人才和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针对救助政策“碎片化”的问题,我们整合了民政、人社、医保等12个部门的政策,形成了43个社会救助资源包,可以快速链接相应的政策和资源。

在人才方面,我们鼓励退休的村(社区)书记、党员干部加入社救团队,同时联动党员、青年、巾帼和35万在册志愿者,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基层救助力量。

在阵地建设上,我们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儿童关爱之家、社工站、残疾人之家等民生服务阵地,一室多用,节约空间。

资源方面,我们加大福彩公益金和慈善资金的投入,对接好唐仲英基金、恒力慈善基金会、亨通慈善基金会等社会力量,链接更多帮扶项目。

60岁的俞老伯是一名三级肢体残疾人,妻子是聋哑人,老两口的生活主要靠微薄的退休金维持。俞老伯有一手编织竹篮的好手艺,却苦于信心不足,也没有销售渠道,手艺无法转化为收入,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

社救驿站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俞老伯的情况后,决定从“优势视角”出发,帮助他重拾信心。他们定期上门探访,肯定俞老伯的手艺,帮助他提升自我价值感。同时,驿站帮助俞老伯参加农夫集市,并邀请收购手工竹制品的老板到现场考察。俞老伯的竹篮得到了老板的认可,顺利签下了协议。这不仅为俞老伯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家庭收入,更让他对生活重新燃起了信心。

我们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俞老伯的故事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在社救驿站的帮助下,俞老伯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他的竹篮不仅带来了经济收入,更让他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这正是社会救助的温暖所在——不仅解决困难,更点亮希望,让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都能看到光明的未来。

精准帮扶,是我们社救驿站的核心使命。主动出击,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通过“社救驿站+大数据+铁脚板”的模式,为困难群众绘制“全息画像”,让救助更精准、更及时。

横向,我们运用“数字民政”平台,整合了医保、卫健、人社等9个部门的15类信息,比如高额医疗费用、残疾评定、失业保险等数据。纵向,我们构建了“市-区-镇街-村居-网格”五级联动网络,确保每一个困难家庭都能被看见、被帮助。

我们把困境需求分类梳理,创新推出了“10+7+X”立体式综合救助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把困难群体分为10类,比如重病人员、残疾人员、困境儿童、特殊困难老年人等;然后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7类基础帮扶服务,包括生活救助、教育支持、就业帮助、医疗救助、住房保障、探访慰问和法律援助;最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提供“X”类个性化服务,比如助洁、助餐、助医、助行、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10+7+X”的救助模式实现了困难群众需求与帮扶服务的“零距离”,加强了救助部门联动,叠加了救助效应,减少了信访矛盾。

2024年,吴江社救驿站主动发现实施救助300余人次;配合慈善会开展助医、助学、助残等帮扶项目46个,服务覆盖5.1万人次。

18岁的欣欣是吴江区社会福利中心的孩子,从小腿部残疾,她特别喜欢唱歌,社救驿站的志愿者发现了欣欣的才华。他们不仅鼓励她继续唱歌,还联系了专业录音室,找了专业声乐老师指导欣欣的歌唱水平显著提升,人也变得更加自信。后来,她加入了吴江亨通梦想残疾人艺术团,开始参与吴江区及长三角地区的各类演出,用歌声传递希望与力量。

正如欣欣从用歌声治愈自己,到站上舞台用歌声治愈他人,社救工作努力的方向也是让每一个困难家庭都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救助温暖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让我们一起为促进救助更有温度、更有深度而努力。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