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山有一群“织光者”,他们用专业编织着复元的希望,他们坚信每一颗心灵都藏着未被发现的宝藏。“我发现小朱唱歌真好听”的感慨、缝纫机转动的声响、接过绣着“似家人”的锦旗……这些昆山精康服务中的瞬间勾勒出复元轨迹。
抽丝:从细节处发现关键
(一)珍珠阿姨篇:让卡住的缝纫机转起来
高新区南区的珍珠阿姨,在丈夫因病离世后陷入深深的孤独,终日闭门不出。在一次家访中,社工小郭蹲在地上帮珍珠阿姨修理卡住的缝纫机,珍珠阿姨突然哽咽:“我家那口子生前的衣服是我帮忙修补的……”这一瞬间被社工敏锐捕捉,成为介入的关键节点,经过多次动机访谈,珍珠阿姨终于同意参加驿站的“共享餐桌”。后来驿站成立了缝纫工作室,社工特意安排其参与设计相应的缝纫产品制作,当制作的头饰被买走时,珍珠阿姨的眼眶湿润了:“没想到我这手艺还能有价值,帮到别人”。如今珍珠阿姨成为了驿站辅导员,带领其他康复者学习缝纫,便民活动上她的公益缝补摊前总是排起长队,用自己的手艺帮助更多的社区居民。
(二)以“麻”会友:徐阿姨的社交重启
开发区的徐阿姨,确诊双相情感障碍后,一度远离社交活动,每天待在家里。2023年9月,她来到了开发区康复驿站。社工在与徐阿姨的交流中,捕捉到她对麻将表现出的兴趣。社工决定利用这一兴趣点,帮助徐阿姨重新融入社交圈。通过分阶段教学——从规则学习到模拟比赛,社工帮助徐阿姨逐步恢复信心。如今,她每周都会去社区活动室与牌友切磋,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徐阿姨说:“以前总是一个人闷在家里,感觉自己又回到人堆里了。”今年“520”这天,徐阿姨为驿站送来一面锦旗,上面绣着“浓浓爱意如春风,无微不至似家人”,以此表达对驿站和社工的感激之情。
稔线:让个人在群体中找到归属
(一)同伴辅导员:扭扭棒课堂的成长
在开发区的“扭扭棒”手工课堂上,一位辅导员从紧张的教学失误到能够自信地带领老人完成手工,课后与社工一起优化方案。每一次的试错都成为他成长的基石,这位同伴辅导员说:“刚开始特别紧张,教得有点快,有的人没有学会,幸好有同伴小朱和小邹,他们不仅自己做得又快又好,还主动帮助其他同伴”。
通过这次活动,这位辅导员逐渐从一个新手成长为能够独立带领活动的辅导员,感受到了在同伴中的价值。
(二)表达训练:清晰表达,寻找温暖连接
在锦溪的表达训练中,社工设计了“我发现……我感到……”的句式模板,结构化工具破除了表达的坚冰,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康复者们不仅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够在活动中发现其他同伴的优势和美。沉默的张阿姨在社工的引导下,写下了“我发现小朱唱歌真好听”;小俞写道:“虽然小朱采访很紧张,但我们都为她骄傲”;老曹写道:“今天志愿者刘阿姨带来的烤红薯很好吃,吃到嘴里,甜到心里”。这些文字见证着康复者向同伴迈出的每一步,也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表达中找到了温暖的连接。
织布:坚定相信,陪伴成长
(一)春华(化名):壳会一点点被啄开
中年人春华来自东北,初入驿站时由父亲带领过来。父亲曾对社工说,春华的认知只有小孩子的水平,担心他无法独立完成复杂任务。春华的世界曾被紧紧闭锁,他的生活单调,没有社交,只能靠发呆打发时间。偶尔他会走出家门,到小区中逛逛,但总是独自一人。社工带着春华在驿站进行了一系列的训练,从生活技能到社交技能,从体能锻炼到艺术表达。社工始终相信春华的潜力,鼓励他尝试新的事物。在驿站的训练中,春华逐渐变得开朗,他开始主动承担驿站的宣传任务,向来往的居民和市场内的摊贩宣传公益摊位,推广驿站公众号平台。虽然总是会紧张到重复询问社工该怎么说,但面对市场内来往的人群时,他还是能够说出该说的话:
“我叫春华,这是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请你关注我们……”通过这些活动,春华不仅提升了自信心,还在社区中获得了更多的认可和尊重。他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沟通交流,知道了驿站的伙伴是他的朋友,应该叫名字,而不是称呼“老板”。春华的复元之旅是一个寻找拼图的过程,他勇敢地走出家门,开始完整拼贴自己的旅程。
结语:待更新的复元长卷
春华向陌生人递出二维码、辅导员在扭扭棒课堂上自信地指导,这些瞬间成为复元故事中最灼热的句子。优势视角不是魔法,康复也没有奇迹,只是有人愿意俯身停留,看见每一个康复者身上的微光,坚定地相信他们能够被照亮。每一段复元之路,都是被光照亮的轨迹,而社工就是那些持之以恒的织光者,虽然漫长,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希望和可能。